当前位置: > 首页 > 政协工作 > 理论研究
理论研究
政协普洱市委员会
关于开展 “百名委员进百家企业助力实体经济大调研大协商活动” 情况的报告
发布时间:2023年01月13日 00时00分     来源:普洱政协 阅读次数:40896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市政协自20223月以来,在全市开展了百名委员进百家企业助力实体经济大调研大协商活动(以下简称双百活动),现将活动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与成效

(一)主要做法

一是明确目的。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经济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实体经济、优化营商环境、构建亲清政商关系的重要论述,围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推进两个革命,开展三学活动,充分发挥人民政协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和凝聚共识的优势,努力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把脉破解企业发展难点、痛点、堵点,帮助解决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推动营商环境优化,助力实体经济发展。

二是高位推动。市政协主席会议研究制定双百活动市级方案和10县(区)专项方案。召开全市政协系统动员大会和市县(区)政协主席座谈会,统一思想,联动履职。主席班子成员分别带领7个专项调研组,到10个县(区)企业开展调研协商活动,督办问题清单。期间,召开全市工作调度推进会13次,研究解决问题,推进工作。

三是基层协商。调研全市1247家市场主体,实地深入364家企业,召开座谈会131场次,听取生产经营情况、意见建议,了解困难问题,协商解决办法。召开市、县(区)调研情况反馈暨专题协商会11场次,现场移交问题清单。

四是问题导向。收集439家企业一企一清单问题1253条,市级166条、占13.2%,县(区)1087条、占86.8%。其中,市场环境659条、法治环境69条、政务环境252条、创新环境122条、人文环境151条,分别占52.6%5.5%20.1%9.7%12.1%

(二)初步成效

一是解决了困难问题。截止1031日,已解决企业反映的困难问题663条,占问题清单总数的52.9%,其中,县(区)575条,占86.7%;市级单位88条,占13.3%。正在推进办理590条,其中,县(区)512条,占86.8%;市级单位78条,占13.2%

二是创新了政协工作。建立了一批委员工作室协商在基层示范点、书香政协共建单位,聘请市政协参政议政智库专家3人、人才54人、信息员22人,对解决市县政协两个薄弱问题进行了有益探索。市政协提交10县(区)委、县(区)政府双百活动协商情况10份、意见建议反馈10份,报送市委、市政府调研视察、民主评议报告和工作专报等25份,提出意见建议170余条。

二、主要困难与问题

从营商环境和实体经济角度来看,主要存在十个不匹配的困难与问题。

一是经济实力与资源优势不匹配。普洱市国土面积4.5万平方公里,是全省最大州(市)。耕地、草地面积居全省前列,林业、水能、矿产等资源十分丰富,普洱茶、普洱咖啡品牌响亮,生态环境十分优越,但2021年全市GDP仅占全省3.8%,人均GDP只有全省平均水平2/3,资源禀赋与区域经济实力不匹配。

二是产业发展与规模效益不匹配。全市产业规划从十二五四大支柱、五大骨干,到十三五“4+4产业集群,再到十四五“3+3+2现代产业体系,产业规划目标不聚焦、重点不突出,特别是第一支柱产业由林产业到水电产业再到现在的茶产业,都没有形成与规模效益相匹配的产业体系。

三是市场主体与创业活力不匹配。全市有市场主体22.3万户,其中企业2.81万户,占市场主体的12.6%。每千人拥有企业数12户,全省排名第13位,比全省少7户,比全国少23户。产值亿元以上企业37户,10亿元以上2户。市场主体少小弱,创业活力明显不足。

四是要素保障与项目建设不匹配。老的六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企业、技术和管理)中土地、资本两个要素保障问题较多,新的六要素(环保、水务、农田、林业、空间、数据)中环保、林地、生态红线等三个要素保障问题突出。市场主体普遍反映:土地要素方面存在招引项目拎着萝卜找坑的现象,也存在把招引项目放在红线之内、规划之外,又千方百计去突破国家划定的红线、设法调整规划的现象;金融要素方面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繁、融资累问题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五是交通建设与现代物流不匹配。2021年,全市公路通车里程2.85万公里,但高速公路仅585公里,还有4个县没有通高速公路,中老铁路和澜沧江航道普洱段配套设施建设滞后,县乡、乡村公路等级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六是人才队伍与科技强市不匹配。目前全市企业管理、经济建设、财政金融、教育科技、文化艺术等人才不多,素质不高,专业型、关键型、专家型人才紧缺,外面的人才引不进来、招不上来、留不下来,本地的人才培养不出来、发展不起来,现有人才队伍支撑不了科技强市和全市高质量发展需求。

七是消费需求与商品供给不匹配。当前,全市教育、文化、医疗、交通、住宅、生活用品等领域高质量消费需求快速增长,但2021年,年末金融机构住户存款余额694.22亿元,消费贷款余额仅538.36亿元;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仅为314.16亿元,城镇常住居民、农村常住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分别为24204元、12240元,消费潜力得不到有效释放,消费外流现象较突出。

八是政策要求与落实效果不匹配。中央和省、市出台了一系列文件,包括国务院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意见和云南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降低市场主体制度性交易成本的若干措施,以及惠企纾困稳增长政策省32条、市18条等,有的干部读不懂、读不全,甚至读偏、读错,有的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实。

九是改革创新与体制机制不匹配。在营商环境改善、实体经济发展过程中,长梗阻、中梗阻问题和玻璃门、弹簧门现象不同程度存在,行业壁垒、部门权责相互掣肘,市县(区)的财政事权、支出责任不相适应等,严重制约着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迫切需要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速度和精准度。

十是开放水平与区位优势不匹配。普洱市一市连三国、一江通五邻,国境线长486公里,4个边境县,国家口岸3个、边境通道17条,中老铁路、昆曼大通道穿境而过,是云南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的黄金前沿。但2021年,全市外贸进出口总额仅为79.3亿元,口岸出入境人员28.42万人次,出入境货值14.77亿美元,开放水平与独特的区位优势不相匹配。

三、主要意见与建议

针对上述十个不匹配,提出十条意见建议。

(一)弘扬一种精神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护和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一是营造五商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把企业家作为新时代最可爱的人,尊重、支持和爱护他们,营造重商环境;完善和落实联系服务企业机制,营造亲商环境;创造公平公正公开法治氛围,营造安商环境;加大放管服改革,营造兴商环境;帮助企业降成本、增效益,营造利商环境。帮助企业解决孩子就学、看病就医、交通出行、员工住宿、文化需求等具体问题。二是建强企业家队伍。立足普洱实际,内培外引,壮大全市企业家队伍,提升企业家素质。强化学习培训和政治引领,培养政治素质高、治企有方、兴企有为的企业家;依法保护企业家人身权财产权;建强商会、行业协会,依法规范赋权;让企业家当好党委政府决策参谋。比如,探索建立选派优秀青年企业家到市级政府部门、国有企业、金融机构跟班学习制度;常态化在市委党校及普洱学院等举办企业家培训班;每年选送50名左右年企业家赴清华、北大等知名高校培训,到知名企业和深交所、上交所、北交所等机构考察学习等。三是弘扬企业家精神。大力弘扬爱国、创新、诚信和有社会责任、国际视野的企业家精神。支持企业家集中力量办好自己的事。与党委政府一道,团结协作、攻坚克难,保生存稳岗位、强信心促发展,做到有站位、有担当、有作为、有贡献。推进落实市、县领导挂企联企包企助企机制;落实政银企工作协调联动机制,定期沟通会商解决投融资问题;每年召开全市企业家大会,表彰一批先进集体和个人,开展互学互鉴、邀请专家学者作经济形势报告等。

(二)树牢一个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做大做强绿色经济。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要大力倡导绿色低碳的生产生活方式,从绿色发展中寻找发展的机遇和动力。一是编制好规划。围绕四大基地三张牌,推动存量经济绿色化改造和增量经济绿色化构建,做精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编制好现代林产、生物医药、普洱茶、咖啡等绿色产业发展规划。二是搭建好载体。抓基地和建园区相结合,面上抓好绿色能源、绿色食品、绿色工业、康养旅游等基地建设,点上加快思茅、景谷、孟连(勐阿)园区绿色化改造,建设一批绿色农业示范园、生物医药产业园,打造一批绿色品牌,推动形成普洱绿色产业集群。三是落实好政策。认真研究国家支持普洱建设国家绿色经济试验示范区的17条和省里的27条政策,把老政策用足用活用好,把新政策争取到位、落实到位。四是拓展好经验。总结优化GEP核算、TEEB评估、GEPGDP双运行双考核等普洱经验,争取得到省里、国家认可推广。探索符合普洱特点(天然林多、人工林少、林草生长快)的碳汇交易形式,把生态资源变现。

(三)完善一项规划产业规划,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一是完善规划。在研究好国家和省支持政策,摸清普洱资源禀赋,立足普洱产业比较优势,避免同质化竞争的前提下,摒弃大而全的思维,系统研究、厘清思路、实事求是编制有针对性、操作性和前瞻性的普洱产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中老铁路(普洱段)沿线产业发展布局,尽快改变目前我市产业形态与周边州(市)雷同、产业布局散乱、产业园区规划不合理等弱项,加快补齐产业园区硬件和软件短板,寻求特色化突破,推动差异化发展,形成共识固定下来,坚持不懈、一以贯之、一任接着一任抓下去。二是包装项目。树立项目为王理念,聚焦生物医药、绿色食品、文化旅游、茶叶咖啡、社会服务等领域,通过专业团队和市场化运作,系统策划、论证、包装一批吸引力强的大项目、特色项目和产业链链主项目,以及涉及民生改善、稳岗就业的小、精、优项目,提升项目质量水平和成熟度,建立项目分类储备库,动态管理,及时筛选调整,大力向外宣传推介。

(四)突出一个重点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一是培育壮大企业。内培外引,推进市场主体倍增计划。各级各部门要像过去抓脱贫攻坚、抓创文一样抓市场主体倍增。不断培育壮大工业、农业、建筑业、商贸、服务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以及各类专业合作社、商会和行业协会,强化科技、教育、文化、数字、金融、法治、品牌、人才八个赋能,推进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健康发展,让市场主体多起来、大起来、强起来、活起来、联起来,实现2025年普洱市场主体每千人拥有量达到130户以上,每千人拥有企业数不少于34家的发展目标。二是推进创业之城。通过创产业、出产品,创企业、建公司,创学业、育人才,创就业、增岗位,创家业、勤致富,把创业人才留下来,把创业要素聚起来,把创业产品卖出去。在全市搭建“1+10+N”的创业平台(园区),即普洱创业公共实训基地,10个县(区)创业园、多个创业服务平台。三是大力招商引资。抓好第一服务,打造第一印象,为来普投资企业建立精心的服务体系、出台精准的产业政策、提供精细的工作指导、推荐精干的技术人才、创造精美的营商环境、打造精品的行业样板,让企业和人才进得来、留得住、发展得好。突出科技项目、创业项目和金融资本招商,开展以商招商、专业团队招商、行业招商和职能部门招商,着力园区招商,稳步推进全产业链招商。

(五)强化一个保障生产要素,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深化要素市场改革,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建议服务好现有企业,按产业规划,分产业组建工作专班,整合部门资源,找准资源要素保障的痛点、难点、堵点,集中攻关、逐个突破,着力解决土地、环保、林地、生态红线等方面问题,统筹要素资源指标向重点项目、重点企业、重点园区倾斜,加快推动项目落地见效。建立健全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探索建立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支持帮助优质中小企业上市融资,突出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点对点解决好融资难、贵、繁、累等问题。

(六)攻坚一个基础交通建设,砸锅卖铁修高速。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建设高效顺畅的流通体系,降低物流成本。全市上下要统一思想、众志成城、聚力攻坚,以砸锅卖铁的决心、雄心和意志,千方百计建机制、搭平台、融资金,全力推进全市高速公路建设,尽快实现县县通高速目标;统筹推进县乡二级公路建设,有序推进乡镇三级路建设,不断补齐公路建设短板;扎实推进中老铁路普洱段配套设施建设,与临沧版纳协商联动、加快推进澜沧江普洱段航道建设,推动全市早日形成空、铁、公、水网联运的大物流格局,切实把普洱产业发展的物流成本降下来。

(七)培育一种资源人才科技,强化人才科技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一是建强人才队伍。实施育才、引才、用才、留才工程,培养和造就一支集优秀党政管理、企业经营、专业技术、高技能、农村实用、社会工作等人才为一体的人才队伍。建立专家库和人才库,让人才有归属;设立人才奖,让人才受尊重;加大职称评聘力度,让人才有荣誉。大力培养一批懂经济金融的干部、一批创业者、一批新时代产业工人、一批青年企业家和女企业家、一批科研人才。二是抓实科技工作。整合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教育部、中央党校、上海市等对口帮扶单位,包括普洱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热作学院、普洱茶学院等高校和中国热科院普洱分院、云南循环农业研究院等科研机构,以及60多个院士、专家工作站等优势科技资源,立足普洱资源禀赋和产业实际,加大科研投入,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合、产学研结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运用。

(八)抓住一个关键政策落实,确保政策落地见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必须把抓落实摆上重要位置,做到落实、落实、再落实。一是学懂弄通做实。深化两个革命三学活动,坚持三个导向,践行三法”“三化”“三个马上,成立工作专班,系统汇总整理研究上级各类惠企政策,重点研究好转方式调结构、减税降费、要素保障、金融扶持、稳岗就业等方面政策措施,加强政策协调,跟踪经济走势变化,不断优化政策组合,精准服务好市内产业和企业,做到应享尽享。二是全面监督落实。发挥纪检监察纪律监督、人大法律监督、政协民主监督作用,及时跟进督促中央和省、市重大经济政策落实,督促重大建设项目落地,督促重大民生保障措施兑现,强化政策执行力和落实力。

(九)激发一个动力改革创新,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创新是第一动力,要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一是理顺体制机制。组织相关部门梳理长梗阻中梗阻问题、不担当不作为问题、财权责不相匹配等问题,列出清单,拿出措施,逐项突破。当前重点理顺市、县(区)两级政府在城市管理、经济管理、社会管理等方面的权责关系,明确财税、规划、土地等管控权限。二是深化放管服改革。吃透中央精神,厘清政府边界,突破利益藩篱,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一窗改革,推动线上线下结合、数字共享、服务升级,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要求打造优质高效营商环境。三是深挖消费潜力。抓住消费结构升级趋势,加大10个县城建设和升级改造力度,激活房地产市场,比如,改造城中村、老厂房、老街道等,提供高品质的商品房供给。推动普洱文化旅游业转型升级,提供多元化高品质的文化旅游产品供给。引导高品质机电产品、电子产品、汽车、服装、体育等的供给。狠抓普洱特色餐饮服务业品质升级。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医疗,满足群众多元化、高品质的教育卫生需求。利用宜人的气候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康养医疗、竞技体育等产业。

(十)闯出一条新路开发开放,提升全方位高层次开放水平。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云南的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一是全方位对内开放。面向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加强与沪、粤、浙、苏、川、渝等省市对接,承接产业转移,筑巢引凤、招大引强,推动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深度合作。二是全方位对外开放。抓好一带一路

倡议五通政策落实,深入研究RCEP、抓好规则对接落实,加快引进一批跨境产业、加工贸易、跨境电商、外贸综合服务等领域的重点企业和项目,鼓励支持普洱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大力拓展东南亚、南亚市场。三是布局好中老铁路(普洱段)沿线产业。着力在培育外向型产业、做强传统农业产业、做优跨境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下狠功夫、做足文章。四是加快完善口岸功能。配套完善现有边境口岸、通道基础设施,推进口岸通道高等级公路互联互通,增强边境贸易功能,提升通关便利化水平。积极争取政策支持,把孟连、江城打造成口岸城市五是建设国际人才基地。支持普洱学院、云南农业大学热作学院等高校加快建设东南亚小语种人才基地,强化来华留学生质量认证,培育一批老挝、泰国、柬埔寨、缅甸等语言专业化培训机构,为国内与老、泰、柬、缅开展经贸合作提供人才支撑。

 


主办:政协普洱市委员会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6436号-1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143号 下载中心 技术支持: 华海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