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履职提升 > 履职参考
履职参考
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发布时间:2022年12月22日 11时24分     来源:普洱政协 阅读次数:19862

党的二十大报告用专章对“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进行全面部署,这在党的历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是第一次。在3万多字的报告中,“依法”一词出现32次,9次提到“依法治国”,法治工作被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从政治意义上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高度重视,是我们党坚定不移坚持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宣言;从理论意义上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是我们党奋力推进法治中国建设的纲领性文献;从实践层面上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要治理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全面依法治国是国家治理的一场深刻革命,关系党执政兴国,关系人民幸福安康,关系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必须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在法治轨道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我们要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围绕保障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坚持依法治国、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坚持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全面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这一论述坚持人民至上、坚持自信自立、坚持守正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坚持系统观念,坚持胸怀天下,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在法治领域的充分体现。

一、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总体格局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加快建设。坚持依法治国首先要坚持依宪治国,坚持依法执政首先要坚持依宪执政,坚持宪法确定的中国共产党领导地位不动摇,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宪法的生命在于实施”,要加强宪法实施和监督,健全保证宪法全面实施的制度体系,更好发挥宪法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维护宪法权威。严格依法行使职权,确保宪法法律得到遵守和执行,自觉维护国家法治统一。

法律是治国之重器,良法是善治之前提。要加强重点领域、新兴领域、涉外领域立法,以良法促进发展、保障善治。聚焦党中央关注、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和法治建设薄弱环节,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切实增强法治中国建设的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推进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统筹立改废释纂,增强立法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时效性。坚持改革决策和立法决策相统一、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充分发挥立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完善和加强备案审查制度。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全面落实重大决策程序制度。

二、扎实推进依法行政,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

法治政府建设是全面依法治国的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政府职责体系和组织结构,推进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提高行政效率和公信力。各级政府必须坚持依法行政,恪守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把政府活动全面纳入法治轨道。依法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着力厘清政府和市场、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更加注重用法律和制度遏制不当干预经济活动的行为。深入推进简政放权,持续整治变相设置行政许可事项的违法违规行为,大力推行清单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标本兼治、齐抓共管、综合治理,强化源头预防、动态监管、失信惩戒。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加大食品药品、公共卫生、生态环境、安全生产、劳动保障、野生动物保护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重点领域执法力度。完善行政执法程序,健全行政裁量基准,规范执法自由裁量权。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机制和能力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建立行政执法案例指导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风险防控机制,全面提高依法应对突发事件能力和水平。

三、严格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公正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深化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全面准确落实司法责任制,加快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强化对司法活动的制约监督,促进司法公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以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人民法院工作高质量发展,坚持“让审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负责”,加快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建设。要坚定不移推进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向更高水平、更深层次迈进,紧紧扭住实现司法公正的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坚持守正创新、勇毅前行,以更高站位、更高标准、更实举措奋力推动司法工作再上新台阶。

紧紧抓住影响司法公正、制约司法能力的深层次问题,坚持符合国情和遵循司法规律相结合。规范司法权力运行,健全公安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司法行政机关各司其职,侦查权、检察权、审判权、执行权相互配合、相互制约的体制机制。加强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完善检察建议制度,健全对法官、检察官办案的制约和监督制度,促进司法公正。完善民事、行政检察监督和检察公益诉讼案件办理机制,健全对最高人民法院巡回法庭、知识产权法院、金融法院、互联网法院等的法律监督机制。拓展公益诉讼案件范围,完善公益诉讼法律制度,探索建立民事公益诉讼惩罚性赔偿制度。

四、加快建设法治社会,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党的二十大报告贯穿着法治思维和法治精神,在不同的章节中均有法治内容或用法治思维总结部署工作。“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依法将各类金融活动全部纳入监管,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保障进城落户农民合法土地权益,鼓励依法自愿有偿转让”“依法保护外商投资权益”“加强知识产权法治保障”“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完善中国特色军事法治体系”,等等。

法治社会是构筑法治国家的基础。全面依法治国需要全社会共同参与,必须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法治精神,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引导全体人民做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坚定捍卫者。坚持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融入社会发展、融入日常生活。加快整合律师、公证、调解、仲裁、法律援助、司法鉴定等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建设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治观念。广泛推动人民群众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提升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发挥领导干部示范带头作用,努力使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五、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

当前,国际竞争越来越体现为制度、规则、法律之争,强化法治思维,运用法治方式,有效应对挑战、防范风险,对于维护国家利益、推进全球治理的作用愈发重要。党的二十大报告特别强调“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构成习近平法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要义是加快推进涉外法治体系和能力建设,坚定不移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同时坚定不移地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作出的重要部署,也是全面依法治国的迫切任务。

涉外法治工作必须加强战略布局,适应高水平对外开放工作需要,完善涉外法律和规则体系,加快推进我国法域外适用的法律体系建设,提高涉外工作法治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规则制定,推动形成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体系。围绕促进共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进国际商事法庭、国际仲裁中心建设和完善。强化涉外法律服务,建立涉外工作法务制度,维护我国公民、法人在海外的正当权益。引导对外经贸合作企业加强合规管理,提高法律风险防范意识。完善我国民商事、刑事司法协助体制机制,推进引渡、遣返犯罪嫌疑人和被判刑人移管等司法协助领域国际合作。积极参与执法安全国际合作,共同打击暴力恐怖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和跨国有组织犯罪,加大海外追逃追赃、遣返引渡力度。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未来五年法治建设的目标任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指引下,立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增强法治中国建设的信念伟力、思想定力、前进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一定能不断完备,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的目标也一定能早日实现。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教授)


主办:政协普洱市委员会 备案号:滇ICP备2022006436号-1 滇公网安备 53080202000143号 下载中心 技术支持: 华海信息